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放鬆能讓你的移動更加的順暢和靈活

Thanks a lot

TOP

TOP

TOP

Thanks
呢個人好懶咩都無寫

TOP

TOP

TOP

[原創]弧圈球的秘密(2)-迎前與發力傳遞

這內容本來是結合在[原創]弧圈球的秘密--發力與磨擦帖子中,但是那篇文章已經太長了,往下看的人可能不多,所以我還是把它拆成兩篇文章.

呵呵 談完了磨擦 該談 發力了

打球的發力, 只分兩部分.

1. 手臂發力

2. 身體腿腰發力

小臂發力大概不用我說了吧... 呵呵就是觸板時, 發力加速收縮沒什麼額外的學問. 接下來要談的發力, 主要是來自腿腰的力量-- 也就是一些高手教練們強調的迎前再迎前! 這兩個力量, 如果沒有結合起來, 各做各的, 動作再大, 也是浪費力氣--這就是人們說的發力不協調.怎樣可以結合身體的發力跟手的發力? 那就是人們常講的發力集中.

發力如何集中? 集中到哪?很簡單的邏輯... 我們是用拍子來打球, 所以所有力量應該集中在拍子. 手抓拍打球, 手的發力傳遞到拍子, 這容易理解. 那身體的力量如何集中到手再到拍子?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力量傳遞.身體力量如何傳遞到手臂, 來達到發力集中的目的?

思考一下, 手臂如果都不動, 如何打到球? 如何還可以發力?

是不是轉個腰, 通過肩膀跟手臂的連接, 就能傳遞力量到手, 帶著拍子迎前擊球? 接下來就是腿了..腿如何傳遞力量到手? 這就是為何人們常說打球時要有重心轉移的原因了.

重心應該如何轉移?

既然重心轉移的目的, 是為了傳遞腿的力量到拍子, 那麼重心轉移 帶動身體 前迎 的方向 就必須 跟擊球方向 一致, 否則就浪費了力氣.

手臂的發力 要訓練很簡單. 但是腿腰力量 要能很確實的傳遞力量到手臂, 很多人都做不好.

腿腰發力的迎前發力, 不在於動作的大小, 而是力量必須正確的傳遞, 達到發力集中, 四兩撥千金.

先看一下職業教練 解釋拉球動作的文章 裡面有提到 迎前 的動作.

[轉貼]吳敬平教練談正手拉球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點

基本站位:兩腿張開與肩的寬度為差不多相同,身體稍微前傾,重心在前腳掌上,拉球時,身體向右轉(以右手為例),重心放在右腳上,在轉腰的過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傾(拇指用力壓住球板,食指稍微放鬆,中指頂住球板),板型前傾的角度因來球的旋轉不同而調整。

擊球原理:擊球的時候,以右手為例,首先是腿上發力,向左蹬腿,身體重心從右腳向左腳轉換,交換重心,身體前迎,身體前迎的方向要和擊球的方向一致。然後是腰上發力,用腰帶動大臂轉動,把力傳遞到前臂,在擊球一瞬間,收縮前臂用力擊球。

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

從引拍 到 手臂發力擊球 之前 , 身體必須帶動 整隻手臂, 進而帶動拍子 往擊球點 往前迎去.

近台快攻時 這個迎前動作不大, 拉球的迎前 動作較大 且明顯...

這個迎前(or 前迎)的力量 來自 腿的重心轉移+轉髖帶腰的力量.

拉球時, 兩腿要站開立些, 這樣 前迎的力量更大 .

迎前的目的跟作用

1. 運用重心轉移的力量2. 確實做好以腿帶髖以髖帶腰以腰帶手的動作3. 把腿腰力量傳遞到手力量集中後, 手再發力4. 運用腿腰迎前力量,小臂可以專注於往上磨擦的咬球動作就好像火車高速行駛你在火車上往上跳, 在車外的人看到你是往前+往上跳的道理相同. 如果火車還沒加速,你就往上跳, 那往前力量就不足. 想要有往前力量, 你除了要往上跳還要往前跳, 那麼力量就被分散. 小臂的發力也是如此.

用身體打球

前迎動作做不好的人, 就無法體會用腳打球的 用身體打球 等 境界.

業餘球友到了某個水平要再提高, 一定要會運用身體的力量才行-- 用腳打球用身體控球. 這也是我最近在幾個文章一直強調呼籲的. 很多高手教練都說迎前很重要, 這個迎前的力量, 就是腿髖腰肩手的力量傳遞.會運用身體力量的人, 基本上不怎麼收臂, 光靠身體力量, 就已經很有爆發力. 能夠早日體會到這一點的球友, 相信日後的進步會是一日千里. 也許大家對用腳打球覺得很深澳很難體會或者養成習慣.. 其實大家問題都一樣, 打球的第一個動作引拍, 就沒有用身體引拍右腳沒感覺繃緊如何用腳打球用身體打球? 呵呵.. 引拍方式的對錯, 是很重要的關鍵打球就三個動作, 引拍前迎收臂擊球. 前面兩個動作都是為了第三個動作來做準備.

引拍 迎前 就像彈簧要先壓縮蓄力再釋放能量一樣, 就是身體發力的來源!!!

迎前的扇形理論

前迎時, 以身體為軸拍子的運行軌跡是一個扇形面積. 拉球時, 大臂稍微展開讓這扇型面積要大. 拉球時, 要有甩鐵餅的動作, 指的就是做出這個扇型平面來發力.拉前衝時, 這個扇形平面比較平, 拉加轉時, 這個平面就比較立(豎) . 所以前迎不只是向前發力, 還有向上發力前迎後,小臂收縮的方向, 也要順著這個扇形平面來收, 才能完整的傳遞腿腰的力量.

前迎 是用身體去找擊球點.. 不是用手臂去找球

前迎 是身體的腿腰發力 不是手臂發力

前迎 不是提早擊球, 而是 身體快 出手慢.

前迎 不可以 臂比肩先行.

迎前 有幾個意義.. 呵呵 我來說明白些..

1. 避免磨擦太薄

2. 不能只是用小臂力量 還要用身體力量

3. 有身體前迎 小臂收縮 兩階段的發力, 避免還沒觸球 小臂已經僵硬, 造成咬球不好 而且容易拉漏.

4. 迎前是腿腰發力, 除了向前的力量, 還有向上的力量 (引拍右肩後轉下沉, 迎前時, 右肩往前上迎去 帶動手臂)

5. 先充分引拍, 才能前迎的空間.

6. 先迎前帶動拍子向前, 觸球才收小臂, 可以避免擊球時間過早.

學習誤區

1. 別忘了! 迎前之前 還有向右後引拍的動作阿... 所以 迎前不是人直接往前傾倒阿...呵呵..... 別誤解了!!!

2. "迎前"不是提早擊球阿!!! 事實上剛好相反, 如果沒有了腿腰發力 前迎動作 直接揮小臂 反而是擊球過早 呵呵 請多體會.

圖解說明 從引拍到拍子觸球前的動作 就是 迎前 的腿腰發力.

引拍

迎前分解動作 1

迎前 2

迎前 3 --觸球 才開始收小臂

看下圖, 兩條紅線跟拍子軌跡形成一個"扇形" 平面. 拉球時, 要有甩鐵餅的動作, 指的就是做出這個扇型平面來發力. 擊球點在右腿上方附近,離身體近,增加發力磨擦的距離. 所以迎前並非提早打球也不是把擊球時機往前!!!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迎前的練習方法

您可以試試看 大臂 小臂 都放鬆不動

只用身體力量 轉動 去擊球.. 先不管進球率.

這樣你的身體就會 被迫去 前迎.否則碰不到球.

慢慢的你再開始收小臂.

重心轉移的意義

重心轉移 的目的, 為的是加大轉腰的發力.

如果沒有重心的轉移, 轉腰變成自轉, 沒有施力點. 重心先右移再往左移, 為的就是讓轉腰發力有個支撐點. 腿只是反作用力的支點, 是被動的. 真正主動發力的是腰 .

如果重心轉移的力量 沒化解成 轉腰的力量, 沒有把力量傳遞到 腰 再到手, 那就會不平衡 導致 不協調現象.

不要太強調去 蹬腿, 蹬過頭了 動作會很奇怪 也浪費力氣. 引拍時先讓腿有個壓力, 就如 彈簧壓縮一樣, 先壓縮, 再把力量釋放出來 帶動轉腰.

重心轉移的練習

我建議重心轉移的練習當中 先不要配合收臂, 手臂放鬆.

重心轉移的目的, 是為了把腿的力量往上傳遞到手 到拍子.

要用心去感覺 體會.

發力集中快速入門

目前我練正手弧圈, 要快速找到發力集中的感覺, 有個竅門. 對我 還有 幾個學球的人, 都很有效果

手臂發力, 大概沒什麼集中不集中問題, 學問不大. 問題大都出在, 腿腰發力 如何傳遞 並且集中在 觸球那個瞬間.

我的方法是...請人餵球(或者用發球機) , 餵出強烈下旋. 然後拉球. 拉球時, 手臂全部放鬆絕不發力. 只靠腿腰力量拉. 拉過了, 再把下旋加轉再練. 記住, 手臂完全不用收縮板型固定. 大臂腕部完全不發力.

這樣的訓練 除了 可以找出腿腰的力量, 更可以體會 手臂的放鬆, 去除手臂多餘的動作之後, 更容易抓住 咬球的手感.

這方法, 我屢試不爽.. 別懷疑喔, 不刻意收小臂 一樣可以拉前衝... 拉出加轉. 而且還挺輕鬆的呢.

外弧難嗎? 這樣練法很容易打出外弧式弧圈呢.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ww.wenku1.com)首發,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版權和隱私投訴:[email protected]

TOP

TOP

http://www.pingpangwang.com/foru ... ge%3D1&mobile=2
這些訓練方法!能助業餘球友提升乒乓球球技


      專業球手比業餘球手主要高在兩個地方:比賽經驗和技術訓練。

  比賽經驗不太好速成,怎樣判斷對手的發球,如何限制對手特長等。這些需要針對臨場情況做決定,而對手的情況又千差萬別。但技術訓練是有捷徑可尋的,而且比賽經驗的積累是以技術訓練為基礎的,技術訓練的水平提高了才談得上去豐富比賽經驗。

技術訓練到底是練什麼?

  技術訓練說到底是練發力,以力控球,以力服球!有人說:減力擋(如老瓦最愛玩的一招)就不發力。但我們還必需看到,老瓦總是先用一板加力把對手壓到中遠台,才敢使減力一招。所以,即使用減力得分,也得以先發力為前提,否則等於抬去送死。

專業球手發力的特點最突出的有兩個:

1:大肌群(腿背腰肩)主要發力,小肌群(手臂)主要調節。

  說具體點,就是多用腿,腰背,肩發力,然後靠前臂(肱二/三頭肌),手腕(前臂肌群)調節板形和擊球角度。

2:但是在乒乓球裡有個小例外:近台技術裡,小肌群除了主要起調節作用,還起相當的發力作用,因為近台技術有球檯阻擋著,很多情況下,大肌群鞭長莫及。

大肌群與小肌群的配合關係是怎樣的?

  (1)說說他們的前後關係,即發力順序。

物理上,每次球手本身的發力都是從腳蹬地而獲得的,即擊球時的能量是取自地面,順著:腳-小腿-膝-大腿-腰髖-背-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球板的傳動順序最終把能量傳到球上。用甩鞭類比擊球的話,那麽鞭柄相當於腳/腿,鞭梢相當於手。

  甩鞭與擊球的區別就是,鞭子任何一段都不能自己收縮發力,而球手的腳->手這一路上有很多肌群能本身收縮加大揮拍速度/能量。所以用鞭狀揮拍時,腳->手這一路上,離球越遠的越該先發力,甚至多發力(如果有足夠的發力空間)。

  (2)這一路上發力的肌群的聯結關係。

  很多業餘球友的發力看起來像揮動的一條棉繩般軟而無效,或者象條笨重的鐵鍊,雖然他的每塊肌群可能也發了不小的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腳->手一路上,“驛站”沒發揮功能。這裡的“驛站”是說膝,腰髖,肩,肘,腕幾個關節。

  如果“驛站”不發揮功能,腳->手一路上傳動的能量就像一路上沒有補給的馬ㄦ,到終點時已經有氣無力了。特別是肩,腰髖這兩個“驛站”,“驛站”本身就有肌群“駐紮”,又與大肌群相鄰,作用就更不容不重視。

再仔細觀察專業球手的發力:雖然每段肌群發力的先後界線很明顯,但整個動做剛性十足,象衝滿彈性的皮鞭,又似是功藝精良的西洋劍---堅韌難屈。之所以他們能發力如是,“驛站”沿途聯結/補給的功勞甚大。

  很多業餘球友看專業球手打起對攻來,輕鬆自如,於是練開了“全魚肉鬆”式發力,還滿以為是得了真傳或看破了機關。卻不知專業球手只是在引拍節段有相對於揮拍發力節段的放鬆,而發力揮拍時恨不得一拍殺死對方,哪敢談鬆呢?

用關節的剛性來保持發力揮拍的能量,還需要常期正規訓練,一則加強球手本人對來球的判斷能力,二則熟練自己的擊球節奏,熟細球性,才能在比賽中,保證自己能在發力途中,從容指揮“驛站”調運糧草。

不管再如何練發力,為“身前擊球”而做的引拍才是最最有份量的基石。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3-10 23:31 編輯 ]

TOP

TOP

THANKS SAMSON C HING
非常好乒乓球分享 恐怕要學識也耍1-2年了

TOP

回復 154# 的帖子

部份技術可能是錯誤的,但可參考

TOP


http://www.pingpangwang.com/foru ... ge%3D1&mobile=2

在上一期的“乒乓微課堂”中,我們詳細講解了在一定的動作框架下如何進行合理的發力,動作要“相對固定”但發力要“絕對放鬆”,那麼相對固定的參考標準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將正式提出這個全新的乒乓球理論“平面支撐原理”,利用好這個原理我們幾乎可以解決所有乒乓球技術問題。


提示:本文專業性較高,建議讀者至少閱讀3-5遍以上,才可領領其其中的含義。


一,平面支撐原理名詞解釋

任何乒乓球技術,都可以利用平面支撐原理對動作框架進行定位,前臂,肘關節,大臂,這三個部位可構成一個平面,在揮拍發力的過程中,這個平面不會瞬間大幅度的改變角度,而是沿著一定的曲線曲度進行運動。

點擊重新加載



只要能理解到平面支撐的原理,那麼在你使用任何技術的時候,都不會出現抬肘,翻腕,甩臂等常見問題,任何乒乓球技術問題的出現都是從點輻射到面的。你的正手攻球的動作框架不穩定,你其他所有正手技術都會一定程度的出現問題,抬肘,翻腕等問題會在所有乒乓球技術中體現出來。



因此,只要從根本解決了動作框架的穩定性,那麼你的所有乒乓球技術動作都會變得非常穩定。


二,平面支撐原理在各個乒乓球技術中的運用

(1)正手攻球

說明:正手攻球這三個部位形成的平面,傾斜角度幾乎改變的非常少,平面的運動路線幾乎是呈線性的,不會突然的改變。



提示:對於初學者而言,正手攻球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抬肘,翻甩,甩前臂,其中的任何一個部位亂動了,整個平面就會突然崩塌。部位幾乎不做過多改變,體會跟手臂跟隨腰部轉動,然後前臂再向前收斂一點點即可。肘關節保持在身體右側,與身體之間的距離幾乎不變。


進階:對於動作框架已經比較穩定的學員,不再過分強調動作框架一定要多麼穩定,更多的讓學員體會放鬆轉腰手臂,手臂有一定的向前的揮動,揮動幅度大點小點都沒什麼問題,拍型也可以做適當的調整,體會放鬆。



(2)正手拉球

說明:正手拉球這三個部位形成的平面也相對穩定,手臂跟隨腰部轉動揮拍,身體重心會有一定調節,揮拍的路徑有一定曲度,那麼這個平面則是跟隨這個揮拍曲度進行改變的,而不會突然性的前翻後仰。



提示:對於初學者而言,不要用手腕或前臂去調節拍面角度來控制弧線,用身體重心帶動平面來控制弧線,身體向右下方沉,平面角度立的,平面就向前壓的多。

進階:對於水平較高的球友,逐漸體會前臂和手腕的放鬆制動發力,可以通過手腕手指的調節突然改變擊球方向,同時也可以通過手腕手指的發力加大擊球質量。



(3)反手撥球

說明:反手撥球大臂起到輔助用力和調節發力的作用。肘關節作為平面的支撐點,反手撥球的時候,肘關節會有一定的外側 - >內側 - >外側的自然調節關節是不可以發力的,而是支撐在身體前方,保持平面的穩定性,當前臂向右前方揮動的時候,肘關節會自然的內收靠身體近一點,當引拍回來的時候,肘關節自然會離身體遠一點。可以參考連桿的物理原理。




提示:對於初學者學習反手撥球不建議動太多手腕,容易導致各種翻頭問題,主要以前臂的轉動發力為主,肘關節作為支撐,調節前臂發力的穩定因此肘關節如架太高,會導致掉前臂,下腕,肘關節放太低,容易導致翹前臂,抬手腕,手腕亂動則這個平面會突然崩塌。反手撥球的揮拍路徑呈現出一定曲度,根據來球的情況調整曲度大小,可以向前多壓一點,也可以往上多一點。但是無論怎麼動,支撐平面是按照一定曲度改變角度的。


進一步:對於高水平運動員,反手撥球的支撐平面可以改變較大一點,比如多內曲手腕引拍,外展手腕摩擦,形成反手快撕的動作。在特別極端情況下,向右側下方撇手腕,做出反手側切的動作。在被球頂住來不及推開的情況下,手腕向後翻動將球翻挑過往但是請記住,破壞支撐平面需要承擔失誤的風險,穩定性將會大幅下降


(4)反手拉球

說明:反手拉球與撥球基本一致,但是曲度改變會更大,特別是加大摩擦和控制弧線的時候,手腕前臂經常要參與壓低弧線的作用。但是整個平面依然需要肘關節作為支撐點,前臂和手腕才有基礎進行穩定的發力,否則發力就會散掉。




提示:對於初學者,建議不要用手腕去控制擊球弧線,多利用身體和前臂來調節。比如拉下旋球的時候,重心壓低,雙膝彎曲,前臂向下加大引拍,發力的時候,重心向上蹲起,前臂加速發力,手腕放鬆穩定好拍面即可。最主要還是要體會擰腰發力,體會武士拔劍的感覺。


進階:對於高水平運動員,反手拉球手腕手指的發力非常重要,特別是處理小路球的擰拉,拉拉手腕的內曲要充分,並且要壓低弧線。肘關節保證支撐平面的穩定後,無論前臂手腕如何甩動,整個發力也不會出問題,無論怎麼發力。



(5)正反手搓球,正手挑打,反手擰拉
說明:在處理台內球的時候,手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臂只是配合肘關節起到穩定支撐的作用。初學者不建議手腕發力過多甩動過大,多體會用前臂帶動手腕放鬆摩擦即可。整個支撐平面只有穩定好了,才能保證手腕發力的穩定性。




進步:對於高水平運動而言,手腕改變拍面角度,可以改變線路,因此不用過分考慮平面的穩定性,只需保證支撐平面穩定即可,增加擊球的突然性。



三,平面支撐是打地基,而不是打框架。
平面支撐的原理基礎是支撐各個部位的穩定發力,而不是固定死一個框架不能改變。比如反手擰拉,反手擰拉是保證在前臂,肘關節,大臂構造出的平面中,手腕可以穩定的發力,而不是說在平面中,手腕不能隨意改變角度,破壞框架結構。

這個平面也是會改變的,但是有了支撐,平面就不會崩塌,無論平面變大還是變小,往什麼角度改變,都不影響平面的穩定性。
動作框架也不是固定死的,而是在穩定的平面支撐下進合合的發力,這個我們在上一節課當中已經講過,大家可以再回顧一下。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3-29 13:28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q9450 +1 2017-3-29 17:10

TOP

關於“打透”,在乒乓球圈子中右各種各樣的說法,但這個概念的實體究竟如何,球友們大多只是一個概念,這確實比較抽象,下面看看國平主力隊員如何看待和理解“打透”的。

劉詩雯:

感覺球在膠皮上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停留時間越長摩擦就越深,而且手感也更好,控制起來也更容易。尤其是在主動發力的時候,比如說拉衝,這種感覺更加明顯。擊出的球速度也會快,充分借到了底板的力量。

陳玘:

就像膠皮和海綿吃住了球,吃得越深控制力越強。這個過程越長,手上的感覺就越好,也更利於主動發力,而且擊球速度更快,旋轉更強。實際上是整個球拍發生了一個形變吧,包括底板和海綿,膠皮在內,海綿和膠皮裹住了球的感覺。包得時間越長,吃球吃得越深,手上就越有底。

周雨:

我覺得底板稍微有點停球的感覺,因為底板和海綿與球接觸的時候,手上會產生摩擦的感覺。發球擊之後,海綿會有一個先摩擦球然後再彈出去的過程。 ,力量差不多用到七成以上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希望底板能有吃住球的感覺,跟自己發力的時間節奏比較舒服,比較搭調。

閆安:

發力的時候感覺不明顯,但是摩擦的時候會有這種把球吃住再吐出去的感覺,不會有傳說的那麼誇張,但是能夠吃住球,感覺球在手上感覺會停留時間長一些。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擊球時加摩擦,發力的時候球不可能在手上停著,在手上停住就不是發力了。


楊薇:

就是把底板的力量發揮出來了吧。擊球的時候,雖然並沒有刻意地去發力,但是擊出的球質量很高,球速和旋轉都非常理想,同時力量也很大。事半功倍“的感覺吧。球打出去就覺得這球有了,總之就是感覺對了,非常地痛快,酣暢淋漓。

石磊

手上控制的感覺很好,打出去的球質量非常高。感覺主動發的力都反饋到了底板上,就是使了多大的力,都能在擊球上體現出來。這個力就能使出來,能讓這個力集中在擊球上。而且擊球的聲音也特別圓潤,“啪啪啪”,節奏和音色都很對。


蘇浩:

觸球的瞬間在合力點上,全身發力作用在虎口,感覺球撞擊底板的力材和大芯,兩者發生了形變,從而產生包裹住球的感覺。集中到球上,通過收前臂,控制出球的力量,旋轉,方向,弧線和落點,從而提高出球的質量。

陳力嘉

“打透”的感覺是球把膠皮和海綿徹底壓縮之後,繼續撞擊到底板上,手上的感覺比較清晰,尤其是直板的中指,能感覺到撞擊的點。另外,可以感覺到膠皮海綿被壓縮又被釋放的過程。而且可以感覺到打透以後的出球被賦予了更明確的方向和路徑。

楊歡琳:

“打透”就是充分利用本身的力量,完完全全把球的力量和旋轉打出來。這個中間有個過程,就是觸球後,球吃到海綿和膠皮里,感覺底板把力量釋放出來了。也就是身體的力量傳遞到地板上,再完整地傳遞給球,打出高質量的回球。

TOP

本文所有內容的拓展演繹主要來自於:
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147262-1-1.html


1)2014-08-08《李曉東教你如何拉好弧圈球》高清完整版

http://m.youku.com/video/id_XNzQ5NzcxMzM2.html
https://youtu.be/b5qTEH7qLgQ
請觀看該視頻,至少三遍,然後看以下講解,因為國家隊教練出個視頻很不容易,前期稿件,攝影,運動員配合,後期剪輯是大工程,雖然做完才十來分鐘,但請投入作者一樣多的精力去研究這個問題,你才會有更多的認識,降龍十八掌秘籍給你,你也要自己參透,也不是一遍就能弄懂的不是嗎?


下面開始講解:


視頻精華文字還原:板頭調節,力量要從拍頭竄出去,如果用不上手腕力量,無法放鬆,力量是無法從手腕,手指竄到拍頭,注意,李曉東教練說這是打球最精華的地方,力量憋在大臂,或者小臂,竄不上去,就是發不上力量。放鬆手腕,手指,打開手腕特別重要。


拉弧圈:從12分鐘50秒開始講弧圈,前方高能,請注意,老式教科書講弧圈,靠重心交換,靠大臂,收靠前臂,弧圈質量不高,發不出力量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蹬地轉腰(髖),收小臂的動作。


重要的是發展到現在弧圈有點變化了:有兩條,

1)手腕打開配合手指的加速制動,帶動前臂的收縮,也就是說大小臂只起連接作用,調節擊球的距離,觸球範圍,跟甩鞭子一樣,傳遞力量,就是所謂的鞭打式弧圈。

2)加上重心往前頂的力量,即身體的蹬轉向前。


所以,最終的動作結構是:

1)蹬地,

2)轉腰(髖),

3)收手腕手指,讓力量從拍頭竄出去,而不是收小臂,大小臂指起連接作用,是被身體等轉帶動起來,並在最後被手腕手指的加速帶動起來,而被帶動起來加速的,不是主動加速的(類似於汽車的驅動輪是前輪驅動,後輪相當於大小臂,雖然也跟著前輪整體加速,是被動加速的。)相對應的引拍也應該是身體蹬轉,打開手腕放鬆手指,為主,帶動小臂放鬆自然打開。


網上還有很多二次加速論者,說小臂先加速,然後在手腕加速,這是個脫離實際的理論。


從對方擊球到落台反彈起來,再擊球前,你能步伐跟上,放鬆身體協調引拍已經是非常厲害了,在擊球的0.1秒之內,你要完成小臂加速,並且再跟上手腕加速,請問這二者的加速時間差是多少:0.05秒?那麼這0.05秒你的大腦,發令,控製手臂真的能調整到嗎?答案是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請問這0.05秒的時間差加速,除了增加擊球環節的難度,還有其他意義嗎?答案是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加速意味著肌肉發力,發力的表現形式為肌肉放鬆到緊張,擊球前如果需要二次加速就需要放鬆,小臂緊張,然後再手指緊張,身體反應沒有時間的餘地,也不符合徹底放鬆到徹底緊張的過程。



所以,在擊球的一瞬間,手端的加速只有一次,那就是手腕手指,手掌肌肉的徹底放鬆,到緊張加速,就這一次主動加速,帶動了大小臂的加速,大小臂是被動加速的。



到這裡,就是對原文的基本詮釋。



下面我會抽時間,用數學來詮釋,這個精華。


但是也會給各位留點餘地,用腦子思考一下。


你需要的是深入的去分析一個問題,而不是這個視頻也看,那個視頻也看,全部是人家的看法,你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去實踐思考了。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4-28 16:05 編輯 ]

TOP

http://www.pingpangwang.com/foru ... page=1&mobile=2

先說一件真事,我認識的一個業餘教練人高馬大,有把力氣,球技也很好,可他帶的幾個成年人先後都腰部受傷無法訓練,教練自身也多次腰傷無法打球,經常帶著寬寬的護腰無法比賽。後來他自己都懷疑到“難道我教的方法有問題?蹬腿轉腰、以腰帶手、腰部發力、用腰打球這些都是錯的嘛?”
學過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的人都知道發力靠的是肌肉收縮和關節扭轉,而腰部不是發力機構。不用該發力部位發力而用不該發力部位發力一是不能真正發出大力,二是時間一長必然導致受傷、勞損。
拉球的蹬腿轉腰只是外形,真實的事小腿、大腿、髖關節的下壓、扭轉蓄力和反蹬扭轉力。腰部跟隨,帶動肩臂碗指以最長力臂、最大角速擊出。
腰部的作用一是撐住,保證身體不散,力才能有下向上順利傳導;二是與雙髖轉動同步,避免力的削弱、方向失控和腰部扭傷。
至於中遠台發力,一是雙腳距離前後微微拉開,二是身體重心後壓、前壓加大,即增大蹬轉{髖}幅度來增大力量。外形上是轉腰幅度增大了,但不是靠轉腰發力。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4-19 17:18 編輯 ]

TOP

TOP

https://youtu.be/HMZ0sTbEIts
乒乓球訓練步伐的幾個方法

https://youtu.be/x2T1NqEDvZM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5-1 09:38 編輯 ]

TOP

http://www.pingpangwang.com/foru ... ge%3D1&mobile=2
轉腰或轉胯的討論
https://youtu.be/ux2SJFMI2Ow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8-23 15:13 編輯 ]

TOP

https://youtu.be/gbnFZWDZ1vU

洋洋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0OPVuU4Ttsu1a9lW5r4Sg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7-6-1 08:53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